河南省高校实验示范中心
电子信息工程与控制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
“电子信息工程与控制技术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后简称“中心”),是我校以“电子信息技术”及“自动控制技术”为核心。以工程实践能力培养为目标,强力建设并快速发展的技能和应用型电子电气信息类综合性实验室。
中心于2006年10月经学校正式批准建立。多年以来,本着基本传统与开拓创新相结合的发展精神,建立了与电子信息技术与现代控制技术相结合、适应社会人才需求的实践教学体系,创造了良好的实验室环境和仪器设备条件,培养了一支拥有教学科研创新能力强的实验队伍,完善了实践教学内容方法与手段,创新实践教学模式。
中心具有鲜明的电子信息工程和现代控制技术特色和强劲的学科支撑,在我校的实践教学和实验室建设、技术人员培养、产、学、研服务方面起到典型示范作用,为我校“应用型本科”、“技能型专科”的培养定位,为教育质量的全面提高提供了有力的保证。
一、中心构成
中心由5大类的29个实验室,3个实习实训车间,2个职业技能鉴定机构组成,具体是:
1.电子信息工程类实验室:
(1)传感器实验室1、2
(2)电子产品设计室
(3)电子产品组装室
(4)通讯综合实训室
(5)电子技术实验室
(6)电子测量实验室
(7)电子仿真实验室
(8)信号系统实验室
(9)PROFIBUS现场总线实验室
(10)GSM实验室
(11)通信终端维修室
(12)电子线路板制作室
(13)高频电子室
(14)数字电子室
(15)综合布线实验室
(16)网络室
2. 现代控制类实验室:
(1)电机与拖动实验室
(2)机电控制实验室
(3)PLC可编程控制室
(4)机械设计实验室
(5)单片机实验室
(6)CAD/CAM实验室
(7)数控仿真实验室
(8)系统开发实验室
(9)硬件组装实验室
3.校内(机电控制技术类)实习实训基地:
(1)光伏技术实训基地
(2)机电控制车间
(3)电工电子控制制作车间
4.职业技能鉴定机构:
(1)国家高技能人才培训工程“全国现代制造技术数控工艺员职业技能培训点单位”
(2)“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电工、仪表、通信)
5.学生创新实验室:
(1)信息技术创新室
(2)电子设计创新室
(3)机器人与微系统创新室
(4)机械工程创新室
综合布线室
网络室
机械设计室
电工电子技术训练中心
电子设计创新实验室
机器人创新实验室
机械工程创新实验室
信息技术创新实验室
共有800元以上的仪器设备1237台套,设备值1615.58万元,实验用房面积4429平方米。
中心实行校、院(系)两级管理体制,主要承担电子信息工程、电气工程、数控技术、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15个本科、专科专业以及相关学科的实验、实习、实训等实践教学任务,每年工作量饱满。与此同时也在相关领域科研、技术开发、技术服务等方面作出了突出成绩。
二、师资队伍
经过几年来的建设与发展,中心建立了结构合理的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目前,中心拥有专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22名,兼职教师21名(均为“双师”型),专职教师和实验技术人员中正高级3名,占比例13.6%,副高1人,占比例4.5%,中级14人,占总人数比例63.6%,平均年龄39岁。
近5年,中心师资在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具备较丰富的经验,在教学科研方面成果显著。其中,发表论文102篇,出版实践教材10部,编写实验指导书39本,实习实训指导书9本,发明专利8项。先后主持或参加省级科研项目25项,获得省级科研奖项19个。
三、科研开发与技术服务
中心遵循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紧密结合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需求,以服务社会为宗旨,以就业创业为导向,以学生成才为中心,以能力培养为重点,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校企合作与技术服务。
中心在实验室建设过程中十分注重科技开发,实验教师先后带领学生完成了模拟电子技术、数字电子技术、光纤通信、高频电子技术、PLC实验室、中级电工实训柜等实验设备的自制,提高了师资队伍的科研能力和学生的动手能力。有学生参与完成发明专利两项,斜面自锁式停水自闭水龙头国家知识产权局 专利号201320204730.4;便携式电池组故障测量判断装置国家知识产权局 专利号201302024528.1。技术项目合作开发方面,先后与中山大学共同合作研制电子鞭炮200多挂。高校服务项目中,先后与学院周边企业制作LED电子显示屏10多块,校内组织学生课余时间或星期天在校内外义务维修家用电器50余次,得到了学校周边社会和教师的一致好评。
四、中心特色
电子信息工程与控制技术实验中心是集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自动化控制为一体的综合技术,其教学内容涉及的知识面广,信息量大,且机械结构复杂,动态过程多,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方法很难达到预期的培养目标。为此我们在长期的实践教学中努力创新,凝聚特色,取得明显效果:
1. 完整的实践教学体系:知识,技术范畴集“电子信息、自动控制、制造技术、人工智能”四位一体,实践教学形式将“实验、实习、实训、职业技能培训”相结合。
在完成教学任务的同时,组织高、中级仪器仪表装配工,维修电工,通讯终端维修员的职业技能培训,经职业技能鉴定和考核,平均合格率达到90%以上。
2.基础与创新相结合:中心不仅具有满足实践教学要求的完备的基础实验室和实习实训基地,而且还建有4个创新实验室(信息技术创新室、电子设计创新室、机器人与微系统创新室、机械创新实验室)学生在基本知识和技能训练之余,还可得到在现代制造技术方面创新能力的提升和锻炼。
3.与学科特点相适应的教学模式
(1)模块化、多层次、多场合一体化
根据电子信息工程与控制技术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特点,教学模式采用“理论﹢实践﹢技能训练”的模块化教学模式,教学组织采用计划教学与个性化训练相结合的多层次形式,积极让学生参于实验仪器的开发、组织各类比赛。
(2)实践教学网络化
为充分发挥优势资源的共享,中心建立先进的网络化应用平台,教学资源随时在网站上发布,内容丰富,实用性强,不仅有实践教学大纲、实验实习实训指导书、教学课件,还有视频指导,现场录像、驱动项目库,还提供实验预约和网上答疑,安排专人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和学习中遇到的困难。
4.多种形式的教学方法与手段
(1)多媒体课堂、仿真模拟、实际操作有机融合。
广泛利用视频录像和多媒体课件,将生产现场带到课堂,边演示边模拟操作,边讲解、边训练,模拟-实操-再摸拟-再实操,反复循环螺旋上升。这样既使学生得到多次重复锻炼机会,有效提高操作技能。
(2)常规教学与短期培训相结合,课内实训与职业取证相结合。
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方式,既照顾了大多数学生的整体水平,又可因材施教,促使特长生脱颖而出,提升优秀人才的水平。
(3)技能竞赛,激发学习兴趣
围绕现代制造技术,每年定期举办技能大赛,对成绩优秀选手给与奖励;积极组织学生参加省级、国家级赛事,均取得优异成绩。比赛调动学习兴趣,激发了创新精神,促进了动手能力的锻炼和提高。
五、获得荣誉
由于中心建设成效显著,依托中心荣获以下荣誉:
2007年3月,我校被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确定为“全国现代制造技术 数控工艺员培训点单位”;
2008年10月,电工电子实验室被确定为郑州市市级重点实验室;
2010年12月,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被确定为郑州市市级示范专业;
2011年11月,我校机电类、数控类、汽车类等工科专业的“高级职业技能鉴定”获国家机械工业职业技能鉴定指导中心的授权和批复;
2012年3月,数控加工技术实验室被河南省教育厅批准为2012年度“河南省高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项目”;
2012年6月,我校被郑州市教育局评为“郑州市实验室建设先进单位”;
2012年11月,2012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南京赛场”荣获“舞蹈机器人大学组常规双足人形组项目比赛二等奖”;
2013年5月,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电子产品设计制作荣获“河南省优秀奖”;
2013年9月,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河南省二等奖(本科组)(C题简易旋转倒立摆及控制装置)”;
2013年9月,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河南省二等奖(本科组)(A题单相AC-DC变换电路)”;
2013年9月,2013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河南省三等奖(本科组)(F题红外光通信装置)”;
2013年10月,第四届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实践创新作品评选荣获“(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太阳能自动跟踪手机充电器)”;
2013年10月,第四届全国高校电子信息类实践创新作品评选荣获“(本科)教学成果二等奖(智能电子锁);”
201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安卓智能终端创意项目荣获“全国二等奖(本科);”
2013年12月,第八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单片机应用设计项目团体赛荣获“全国二等奖(本科);”
2014年5月,第七届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河南选拔赛荣获“数控机床装调、维修与升级改造”项目优秀奖;
2014年5月,第七届河南省高职院校技能大赛暨2014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高职组河南选拔赛荣获“三维建模数字化设计与制造”项目优秀奖;
2014年5月,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荣获“国家二等奖(本科组)”;
2014年5月,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灭火项目荣获“三等奖”;
2014年5月,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机器人竞步项目荣获“三等奖”;
2014年6月,第九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荣获“华北赛区三等奖”;
2015年7月,第十届全国大学生“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荣获“优秀奖”;
2015年10月,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双向DC-DC变换器(A题)二等奖(本科组)”;
2015年10月,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数字频率计(F题)三等奖(本科组)”;
2015年10月,2015年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荣获“风力摆控制系统(B题)三等奖(本科组)”;
2015年10月,201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荣获“十佳科技创意之星”;
2015年10月,2015年全国青少年科技创意大赛荣获“一等奖”;
2015年11月,郑州地方高校职业技能竞赛“数控加工技术赛项”(数控铣)荣获一等奖;
2015年11月,郑州地方高校职业技能竞赛“数控加工技术赛项”(数控车)荣获一等奖;
2015年12月,郑州市地方高校职业技能竞赛“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赛项荣获“郑州市二等奖”;
2016年3月,河南省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荣获“青少年科技创意二等奖”;
2016年5月,第十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荣获“中国移动杯”暨第十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金奖;
2016年5月,第十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荣获北京市计算中心创新“智造”专项奖;
2016年5月,河南省第八届“高教杯”大学生成图技术与创新大赛荣获“机械类团体”二等奖;
2016年5月,“明匠杯”第三届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荣获“机器人创新设计”三等奖;
2016年5月,“明匠杯”第三届河南省大学生机器人竞赛荣获“机器人舞蹈组(人形)”三等奖;
2016年5月,2016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荣获“工程创新设计项目”二等奖;
2016年5月,2016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荣获“工程创新设计项目”一等奖;
2016年5月,2016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荣获“工程越野机器人大赛对抗赛” 特等奖和三等奖;
2016年5月,2016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荣获“工程越野机器人大赛竞技赛”二等奖和三等奖;
2016年5月,2016中国工程机器人大赛暨国际公开赛荣获“物联网机器人创新创意项目”特等奖;
2016年7月,第九届“高教杯”全国大学生先进成图技术与产品信息建模创新大赛荣获“机械类建模单项”二等奖;
2016年8月,河南省首届智能制造(工业4.0)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创意与设计类”一等奖;
2016年8月,河南省首届智能制造(工业4.0)创新创业大赛荣获“应用与产品类”三等奖;
六、教改成果及获奖情况
(1)基于SOPC的便携式波形观测系统,河南省教育厅科技成果奖,郑州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
(2)基于SACK TCP的提高异构网络性能的模型,河南省自然科学优秀学术论文三等奖
(3)电气自动化技术的发展及应用,全国性科教成果一等奖
(4)基于STC89C52单片机的自动电阻测量仪,河南省电子学会优秀论文一等奖
(5)《数控加工编程与操作课程》,郑州市级精品课程
(6)数控加工技术实验室,郑州市级重点实验室
(7)液晶显示原理,河南省教育厅第十六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8)《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在高等职业教育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中的应用》,郑州市教学成果二等奖
(9)《数控加工技术》,高等教育出版社,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研究成果
(10)大学生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研究,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河南省教育厅,2007-JKGHAG-419
(11)基于数控加工模拟实验平台的教学改革与创新实验研”,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河南省教育厅 豫高教改鉴字(2008)401号
(12)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郑州市重点专业
(13)多媒体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郑州市优秀教育科研论文一等奖
(14)电子电气课程体系优化和实验教学改革探索,河南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5)Authorware多媒体教学软件,第15届全国多媒体大赛,河南省教育厅二等奖
(16)基于问题式学习(PBL)在计算机软件教学改革中的应用,河南省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优秀教育教学论文二等奖
(17)试论我国信息安全技术发展趋势,郑州市社会科学三等奖优秀成果
(18)民办高等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问题及解决策略,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二等奖,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19)C语言程序设计网络课程,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0)中原经济崛起形势下“应用电子技术专业”职业课程建设研究,郑州市教育科研成果二等奖
(21)Multisim9仿真技术在成人电子技术教学中的应用,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2)计算机组装与维护项目化教程,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三等奖
(23)应用型普通高校《软件工程》课程的教学模式与教学方法探索,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24)《多媒体与Authorware制作》课件,河南省第十六届多媒体教育软件大奖赛一等奖
(25)《Authorware多媒体设计基础》课件,河南省信息技术教育优秀成果奖二等奖
七、建设规划
1. 建设发展思路
(1)加强建设,强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和内容的改革,继续探索综合性实验教学模式。
(2)加大开放力度,充分发挥辐射和示范作用;争取在5年时间内将中心建成在中部具有影响力的现代化控制教学示范中心。
(3)进一步提升科学研究的能力,力争承接一批国家和省部级的科研课题,涌现一批有广泛影响力的标志性成果。
2.建设规划
(1)调整和完善实验室管理体制和实验教学运行机制
依据学校和学科的特点,逐步整合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实验室和实验教学资源,统筹安排、调配,使实验教学资源和相关教学资源实现优质共享
在运行机制上,逐步实现实验课班级排课制到学生选课制的根本性转变,提高实验室的运行效率和实验设备的利用率。该室将所有仪器向校内开放,并向兄弟院校提供相应的技术服务,激活人才和设备资源,以最大限度地实现实验教学资源共享。实现 “三开放”(即时间、内容、器材)的运行模式。
(2)加强实验室队伍建设、提高实验队伍的总体素质
实验室队伍的建设要从层次、结构、数量、学科分布等方面入手进行优化和整合,培养与引进相结合,继续稳定、提高、扩充实验教学师资队伍。加强实验教师队伍的实践能力培训,实验教师(含专兼职)要从事实践教学与研究工作。继续建立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和科研队伍,建设满足现代实验教学需要的高素质实验教学队伍。要重视对实验人员的素质要求,坚持配置合格人员到实验室工作,组成一支结构合理,相对稳定,业务过硬的实验技术队伍。
(3)实现实验室全面开放
中心根据各实验室的功能,实行不同的开放模式,创新类实验室对学生实行全方位开放;其他基础实验室采取了预约选课的开放模式,全面实现时间、内容、器材的“三开放”模式。时间开放是指学生可通过网上预约,自由选择实验时间;内容开放是指实验项目分类、分级公开,学生可根据自身情况在网上预定实验类型及级别,同时鼓励学生自拟实验题目;实验器材开放是指实验室为学生提供各种元器件及实验耗材,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自我设计的实验要求。实验内容的分类、分级不但为能力较强的学生提供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同时也对学生起到了较强的激励作用。措施的实施,将较大程度的提高实验设备的利用率,减轻教师由于开放所带来的过重负担,为实验室的健康有序开放奠定基础。产生积极影响,意义重大。这是我校实验教学上层次、上水平的一次良机。
(4)实现实验室管理的网络化、现代化
建成实验中心管理的网络化平台,实现实验中心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信息化、现代化。以校园网为基础,实现资源共享,方便学生利用网络进行实验项目的预习、学习、预约实验等,方便教师进行实验成绩管理以及与学生的网上交流。
(5)在作好校企合作基础上,提升科研研发能力
在调整人员结构的基础上,形成由知名专家,知名教授为带头人,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的实验教师队伍,在作好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升中心的科研研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