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郑州市重点专业:旅游管理
一、建设目标
(一)建设背景
旅游管理专业是郑州科技学院最早开设的专业。2008年升为我校首批本科专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与企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旅游人才。旅游管理学科不断加强教学的理论系统化,实践技能的专业化,使我校旅游管理专业成为在郑州市重点专业,为我省旅游行业培养了高层次旅游专业人才,为中原旅游行业输送了大批经营管理人才。现为郑州市重点专业、河南省综合改革试点专业建设点。
旅游产业是河南省当前优先发展的产业,是河南省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最能体现旅游立省和中原经济区的优势和特色。现正值我省开展“旅游立省”、“老家河南”宣传促进旅游再次腾飞之际,把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河南省的改革试点专业,具有现实意义,也符合我校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办学定位。
旅游日新月异的变化,对人才培养提出新要求,专业建设也要因时而变,继往开来。旅游管理专业建设仍将不断解放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引领专业建设,力争用三年的时间把旅游管理专业由目前的市级重点专业建设成为省级重点专业。
(二)建设目标
1.总体目标
力争用三年的时间,进一步适应河南省旅游经济对人才的需求,通过调整专业建设思路、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发挥郑州旅游的区位优势,把旅游管理专业建设成为具有较高的办学水平和鲜明办学特色的专业。依托本项目将旅游管理专业建成中原旅游人才培养的实验区,达到专业体系完善,各部分相辅相成,培养目标定位准确,学生培养质量高,社会认同度及社会声誉高的目的,并建成一支“双师型”高素质旅游教学团队。
2.分项目标
试点专业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点带面,重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实践教学等方面的建设。
(1)建立适应时代发展的人才培养机制。使人才培养方案更加科学,人才培养目标与社会需求更相符;
(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3)构建结构合理、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
(4)筛选优秀教材、自编特色教材,运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5)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基地的建设与管理;
(6)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7)教学管理更加规范。
二、建设方案
(一)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要以河南省旅游经济与社会发展为导向,根据行业反馈意见及建议,及时找出不适应试点专业建设的问题,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
新的人才培养方案采用“3+0.5+0.5”模式,即三年由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组织教学,两个“0.5”为实践教学实践分别放在第6学期和第8学期。实践教学主要包括:认识实习、景区景点实习、导游模拟实训、形体训练、餐饮客房模拟实训、导游资格证培训、企业综合实习、毕业设计(含实习)等实践教学模块课程。这种“3+0.5+0.5”模式能够体现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特色,符合培养目标的要求。
(二)积极探索和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结合试点专业建设,以河南省“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为支撑,探索新型旅游人才培养模式,尽快建立吸收用人单位参与人才培养的有效机制,发挥产学研在人才培养中的协同作用。要按照“以能力培养为主线,具创新意识,有国际化视野、实践技能强”的人才培养目标,形成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有机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
(三)构建特色突出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传授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载体,要根据专业建设目标,吸收用人单位参与研究,合理确定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开设能为中原旅游服务的特色课程。
针对河南旅游市场客流状况,强化英语的教学,注重听力和口语训练。继续加强《导游业务》校级精品课程的建设,并努力将其建成市级乃至省级精品该课程。鼓励教师积极申报校级和省级重点课程,力争增加一门校级精品课程,成功申报一门市级精品课程。
(四)筛选好教材,引入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开展教学内容改革,减少现有课程间教学内容的简单重复现象。结合旅游学科发展现状,反映社会需求,更新教学内容。形成一批高水平教材、教辅材料和教学课件,实现立体化教材建设并取得明显成果,争取在试点专业建设期间建立专业特色教材2 部。并争取引进高质量的国际原版教材,支持有条件的课程使用高质量的自编教村。
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要符合旅游学科及行业发展特点,探索以能力培养为主的教学模式,推广使用多媒体教学,采用启发式、互动式、探究式、研究性的教学方法,把课堂教学与现场教学有机结合,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五)加强实践教学,规范实习基地建设与管理
1.课题研究结合实践教学
组织有科研任务的教师,将研究成果和研究思维、方法运用到实践教学中,吸收学生参加学科前沿研究,开展科研训练,开设专业论文写作课,传授科学研究方法。
2.加强实践教学基地建设
现有签订协议的实习基地近十家,仍需进一步完善校企合作机制,调动合作单位支持教学的积极性,充实校企合作内容,充分发挥实践教学基地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重要作用。计划至少再选择五家旅行社作为固定的实习基地。
3.加强专业课程实习
在教学实践环节上,结合专业课程内容,积极组织学生到相关企业开展课程技能观摩、学习、实习。
4.整合推行实践教学
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通过课程整合,课时科学合理调整,将最后一学期计划为毕业综合实习学期,包括科研训练与论文写作、毕业设计(论文)及到旅游行业相关行政管理部门、国际连锁酒店、旅行社、景区景点等的实践活动。让学生掌握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能,具备独立工作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社会需求。
5.实践教学师资队伍建设
选派校内专任教师到旅游企业开展“产学研”合作,进一步熟悉社会需求,培养知识与技能兼备的“双师型”教师,同时聘请旅游企事业的优秀专家、专业人士到学校兼职授课,实行双导师制。
6.重视实验课,强抓能力培养
充分利用全校开放性实验室,改善旅游管理专业实验教学条件和环境。开设为旅游规划、区域旅游发展服务的综合性及设计性实验课程,培养学生运用地理信息系统解决旅游发展方面的问题,掌握地图制作、空间分析等方面的能力。结合现有的3D旅游系统,从旅游动态视频入手,最终实现旅游景区的3D动漫实景播放。
茶艺课程授课现场
7.完善实践技能考核体系
通过考核体系建设,形成规范的考核制度,严格执行考核标准,把实践技能作为课程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进行相应考评。
8.毕业设计改革
对毕业论文的教学组织安排做一定改革。集中组织专任教师和学术团队担任毕业论文指导,真题真做题目达到70%以上,培养学生应用专业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让学生认真对待毕业论文要求,树立诚信、严谨的学术风气,让学生真正掌握撰写论文的技能,学会开展学术研究,有利于他们今后的工作。
制作旅游短片,旅游宣传品,旅游规划视频和景区3D展示是旅游管理本科毕业设计的一个新的改革方向,最终与景区、地方政府合作,实现旅游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思路。
(六)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建设一支熟悉社会需求、教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聘请旅游行业中的优秀管理人员、行业精英到学校兼职讲学、交流,形成多元化来源的师资格局,保持师资在职称、学位、年龄等方面的合理比例。从制度层面上吸引骨干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
搭建师生教学互动的平台。鼓励教师建立个人教学科研网络空间,保持与学院及学生沟通交流的顺畅,及时指导学生思想和学习活动。
组织教学观摩,提供进修机会。定期组织教师到国内其他学校或地区学习交流,借鉴教学经验,提高教学水平。给予该专业建设优秀人员外出考察优惠政策。按每年一次及四年一次设置奖励考察。鼓励教师假期走出去,亲身体验旅游活动,将真切的旅游体验注入到教学中。
(七)提高教学管理水平
教学管理服务与试点专业建设,要“明确责任,管理科学,程序规范,工作高效,沟通顺畅”。落实旅游管理试点专业建设目标责任制,细化分解,落实到人,共同推进,力促实现。积极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和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协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做好学生学籍、档案管理工作;加强考务管理,端正考风考纪,树立诚信理念;
加强学生管理工作,减少不及格率,提高外语过级率。发挥班级导师的引导作用,给以高毕业率和高过关率的班级导师奖励。
三、改革成果
(一)试点专业体系更加完善,人才培养模式更加成熟,为社会输送合格人才
经过三年建设,形成较为成熟的试点专业体系,教学内容更丰富,教学方法和手段更加有效,学生学习兴趣更为浓厚,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建成中原旅游人才培养基地、创新型人才培养基地和河南省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使旅游管理专业在全省具有一定的示范和带动作用,达到专业人才培养的目的,为区域旅游经济服务。
经过三年改革,试点专业体系更加完善,各组成部份相互促进,协同效应强,人才培养方案更加优化,优化了更符合行业与学生的人才培养方案。
成功探索出人才培养创新模式,这一模式结合了多种方式的优点。实现本科与职业技能相结合;教学、科研和社会实践相结合;研究思维与技能相结合。培养的人才社会认同度和美誉度高,毕业就业率高、考研率高、过级率高、英语交流能力强、计算机运用熟练、能迅速适应旅游行业需要,成为社会所需人才。学生评价机制更加科学,用人单位对学生评价好,满意度达到90%以上。
(二)课程体系结构更合理、特色突出
课程体系适应面向全国旅游合作人才培养要求,开设主要中原区域旅游客源国的语言、经济、文化、民族风情、旅游发展的课程,使专业课程有别于其他高校,走出具有中原特色兼备国际化的办学特色之路,更加符合中原旅游发展需要。
课程体系中的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限选课)、专业选修课设置比例合理,相互配套。累计校级精品课程2 门,二外课程1门,并在尝试双语授课1门。校级教学名师1名。累计出版相关教材15余部,相应形成立体化系列教材。
(三)实践教学成效显著
学生深入社会开展实践实习的有效机制得以形成,实践教学基地进一步完善,与校外有关部门的合作更加有效和顺利,发挥出校外实习基地的重要作用。累计实践教学基地和共建单位达到20 家。
景区实习合影
由课程实习、科研训练、论文写作、综合性实训、假期社会实践、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创业计划、职业生涯规划、综合考试等诸多实践教学基本内容组成的实践教学体系,更加成熟和有效,进度安排得当、时间顺序合理,相互配套,形成合力,更能有效地实现培养目标的要求。
校内导游大赛合影
第二届郑州地方高校职业技能竞赛(普通话导游服务)参赛合影
形成本科生参与科研创新实践活动的长效机制。教师累计成功申请各级别纵横向课题不少于8项,累计课题经费不少于50万,指导学生参与课题研究不少于100人次。指导学生SRTP(科研训练)计划的项目累计不少于5项。毕业论文改革收到明显成效,学生撰写的专业论文累计超过200篇,其中发表数不少于10篇,养成良好的学术道德风气,诚信、专业、严谨。英语听说能力大幅提高,四、六级过关率要高于学校的平均水平。
(四)建成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
教师队伍具有敬业精神,熟悉社会需求,教学科研实力强,更加符合旅游管理专业学科特点。师资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性别结构更加合理。拥有硕士学位的教师总数达到100%以上,教授、副教授职称达到60%以上。把既是讲师又是技师、既熟悉理论知识又掌握旅游行业技能的“双师型”教师比例提高到90%以上。选派了4-6名教师参加国内重要教研会议、进修访问;邀请了6-8 名国内外知名学者来院讲学或短期讲课;选派了2-4 名教师到旅游相关行业培养锻炼。
(五)提高教学管理水平形成一套有针对性的试点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加强教学日常管理,从制度层面上吸引和保证高水平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保障体系和评估机制,探索建立学校、行业部门、协会和用人单位共同参与的学生考核评价机制。以有效的检查、反馈、评估机制,切实检查建设效果,达到建设目标,获得社会的广泛认同。